南国雪景,别有一番景致。
县学所在的皇华山上,虽是雪落了一遍,但仍难掩满山黄绿之色,有些孤幼的草木经今冬这大雪一压,到了春暖花开之后,来年会更见苍翠挺拔。
是夜,寒彻冻骨。
县学的先师堂东首一间庑房,几根椽烛如臂点在四周,将此堂照得通明。
堂上正有二十余名经生正在堂上攻读经义。
大家聚在一处读书,自是章越的提议。
县学是提倡进士经生各自在斋舍读书,但章越总觉各自卧在斋舍并不好,故而总喜欢自己,一人一书一灯来到庑房处读书。
郭林见了也与章越一并到此,二人如此久了,渐渐不少经生效仿。
渐渐与章越相善的经生们聚了一个圈子,大家都在一间庑房里夜读,如此人越来越多,现在已有了二十多人。
经生里见了一幕,将此戏称为‘越斋’。
章越进县学后,私试了数次,一开始他并没有全力施为,而是专攻之前不熟的《礼记》及春秋三传,如今用了大半年将这四本书经义注释都背下了。
换了旁人见有人能在半年内,读下九经之中字数最多的《礼记》和春秋三传,肯定是要惊讶得下巴脱臼的。
到了响夜鼓之时,众人都是从庑房散去,各回斋舍就寝。
章越与郭林挟书离去,正好目睹雪夜景色,一旁是散去的诸生,耳边是一长一短的鼓声。
“又是不负一夜光阴,如今公试在即!师兄可有把握?”
郭林经过大半年的学习,与以往相比更显稳重:“尽人事听天命吧,这一次经生斋公试,治一经须通九以上,为合格,治二经须通八,为合格,治三经则通七,为合格,治五经则通六,为合格,不知师弟治几经?”
章越道:“这一次公试听闻会报至国子监是否?”
“确实如此。以往经士斋在公试里出类拔萃者,可由州学推荐往南京国子监面考,博学卓异者,可直荐汴京国子监面考。”
章越道:“师兄,如何算是博学卓异呢?”
“这没有说法,按照惯例必须由州学学正定夺,最后报给知州举荐给国子监。这一州之数至多不过一人罢了,而南京国子监也不过二人。”
章越想起王安石变法里的三舍法。
王安石的三舍法将太学设为外舍,内舍,上舍,其中外舍两千人,内舍三百人,上舍一百人。
太学内考试,学生从外舍升入内舍,再由内舍升入上舍。上舍经考试后则可做官。
这一变法,即便后来司马光上台了,也没有废除,到了蔡京为相时,更是发扬光大,将这三舍法推行到天下州县学校,称为天下三舍法。
蔡京在州县也设立三舍之法,县学中上舍内舍学生优异者可荐入州学外舍,州学中上舍内舍中优异学生可荐入太学外舍。
而当初创立三舍法时,为了选变法理论支持,王安石特意说这是三代的‘乡举里选’之法。
但无论是王安石有无变法。
宋朝要入太学有一个条件一直不变,那就是八品以下官人子弟可以免试进太学,而寒门平民子弟必须考试进。
那么入国子监后,有什么好处?
宋朝国子监可直接参加监试。
开封府,礼部每年取的进士大约在一百五十上下,国子监在七八十人上下,诸科的比例也相仿佛。
章越穿越前常记得高考不公平,比如说地域问题。
那么在宋朝的进士里,开封府籍和太学出身就占去近三分之二。
用句很令人崩溃的话来形容,你尽其一生追求的,也不过是他人生来就有的东西。
为何会有这样不公平的事?
这就要说到宋朝一贯的国策‘强干弱枝’。
强干弱枝是宋朝吸取了安史之乱,唐末藩镇割据后,从宋太祖起的既定国策。
好比‘以文御武’,也只是强干弱枝的一部分。
就章越所见,为何浦城的章氏吴家两族的宗家子弟为何都没有留在老家,而是入了京师,甚至入了开封府籍。
章越当初凭着章氏子弟的身份,若求章家宗家出头,就算再远的亲戚,赵押司也不会差点把他们逼上绝路。
因为章得象的子孙,吴育吴充的子孙,王安石的子孙,大多没有返乡而是留在了汴京,入了开封府籍,就是为了方便考科举。
如此好处,自是显而易见,地方势族子弟为科举纷纷迁入京师,如此朝廷派到地方的官员治理就容易多了。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幸福书屋【xfshu.com】第一时间更新《寒门宰相》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