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儿,好孩子,你就再给我讲一讲咱们海盐的先祖,夙沙氏煮海为盐的故事吧!”
望着爷爷期盼的目光,我笑了笑说:“爷爷,这个故事,您老从年轻的时候就给爹,还有我们兄妹讲着听,这都听了多少次了,您老还没有听够啊?”
“傻孩子,咱们煮海人的故事,就是听上一万遍也听不够啊!”
“好的,爷爷,既然您老乐意听,我现在就给您讲一讲。”在我国古代,是一个极其崇拜神灵的社会,人们设定了
各种各样的神来保护各行各业,以求风调雨顺。
盐宗信仰,则是支撑盐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广阔的海盐生产地带,盐工们世代传承着这样一个习俗,就是在每年的春季,盐民从事盐业生产之前,先要祭祀盐宗,祈求神灵保佑灶火兴旺,风调雨顺,多产好盐。
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有“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的说法,而“煮海为盐”的夙沙氏应是当之无愧的盐业“鼻祖”。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先掌握煮盐技术的人,夙沙氏受到人们格外敬仰,被后人推崇为“盐宗”。
相传在远古时期,有一个原始部落,首领名叫夙沙氏。有一天,夙沙氏在海边煮鱼。和往常一样,他提着陶罐从海里打了半罐水回来放在火上煮着。突然,一头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氏见状拔腿就追。他将野猪打死扛回来后,发现陶罐里的海水已经熬干了,底部只留下一层白白的细末。他用手指蘸了点细末放到嘴里一尝,又咸又鲜。后来,他又用烤熟的野猪肉蘸着这种细末来吃,感觉比以前更加美味了。其实啊,那白白的细末就是从海水中熬制出来的海盐。2013年,“盐宗夙沙氏煮海成盐传说”入选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翻开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可以找到关于夙沙氏的记载,但是,这些记载大都是只言片语。夙沙氏到底是真实的历史存在,还是一个神话传说,亦或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部落?诞生于什么年代,活动在哪个区域?似乎还没有人能准确回答这些问题,于是我们也只能从古籍文献中去搜寻夙沙氏的生活印记了。
“宿”与“夙”古字通用,古籍中的“夙沙氏”也被写成“宿沙氏”“宿沙瞿子”等。但是夙沙氏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部落,史籍中并没有给出准确的答案。
人们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记载了这位盐业鼻祖的事迹。战国的《世本·作篇》中载有“宿沙作煮盐”,这也是至今能找到的关于夙沙氏的最早记录。到了东汉时期,夙沙氏在许慎笔下变成了“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唐代的《北堂书钞》引《鲁连子》云:“宿沙瞿子善煮盐,使煮滔沙,虽十宿不能得。”到了明朝,《山堂肆考》中记载:“宿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其色有青、红、白、黑、紫五样。”这当中应该有想象性的描述。
汉末的宋衷在为《世本》作注时,提到夙沙氏是齐灵公手下的卫士,这似乎表明夙沙氏只是一个人。但宋人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却说:“夙沙氏,《英贤传》曰,炎帝时侯国。”
这又说明夙沙氏并非单独的一个人,而是一个氏族部落。现在多数观点认为,夙沙氏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幸福书屋【xfshu.com】第一时间更新《三代盐工沐光辉》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