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世虽也名列中兴四将,但其人比张俊还差劲,是个有名的逃跑将军。不过他的5万多部众,多为陕西劲卒,麾下两个主要将领王德、郦琼都剽悍善战。1137年,刘光世首先被罢黜,而宋高宗原已答应将刘光世所部划归岳飞,扩充其兵力以恢复中原。但此议遭到时任枢密使的秦桧的反对,张俊出于嫉妒岳飞也极力反对,而时任宰相的张浚出于防范武将势力做大的目的,也坚决反对将刘光世所部划归岳飞统辖。为此,张浚与岳飞发生了激烈争吵。
《宋史·岳飞传》记载了两人的对话:
浚谓飞曰:“王德淮西军所服,浚欲以为都统,而命吕祉以督府参谋领之,如何?”(王德为淮西军士众所敬服,我想任用他为都统,而让吕祉以都督府参谋的身份率领这支部队,你以为如何?)。
飞曰:“德与琼素不相下,一旦揠之在上,则必争。吕尚书不习军旅,恐不足服众。”(王德同郦琼向来不相上下,一旦提拔王德位于郦琼之上,那么必然发生争执。吕祉不熟悉军队事务,恐怕不能让士众信服)。
浚曰:“张宣抚(指张俊)如何?”
飞曰:“暴而寡谋,尤琼所不服。”(他为人残暴而缺乏智谋,尤其为郦琼所不服)。
浚曰:“然则杨沂中尔?”(那么杨沂中又怎么样?)
飞曰:“沂中视德等尔,岂能驭此军?”(杨沂中与王德差不多,又怎能统驭这支军队?)
浚艴然(极不高兴的样子)曰:“浚固知非太尉不可。”(我知道非你不可)
飞曰:“都督以正问飞,不敢不尽其愚,岂以得兵为念耶?”(都督郑重其事地征求我的意见,我不敢不全部说出我的愚见,哪里是想得到这支兵马的指挥权呢?)。
这次争吵的结果是岳飞“即日上章乞解兵柄”,“终丧服”,给母亲守孝去了。而张浚也十分震怒,“奏以张宗元为宣抚判官,监其军”。
此前,张浚与岳飞毫无矛盾,这次激烈争吵令这两位主战派的骨干人物产生了很深的芥蒂。张浚对岳飞的意见置若罔闻,将刘光世所部收归自己兼任的都督府直接管辖,并以刘光世部将王德任左护军都统制、郦琼任副都统制,以兵部尚书、都督府参谋军事吕祉节制。此后的事态发展完全不出岳飞预料,郦琼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视。同年八月,郦琼杀吕祉等,裹胁4万人叛变投向伪齐。九月,张浚以处置不当而罢相,宋高宗赵构气急败坏地说“张浚措置三年,竭民力,耗国用,何尝得尺寸之地,而坏事多矣”,将张浚贬居永州(今属湖南)。
淮西兵变带来的恶果并不仅仅在于4万多精兵投降敌国及江淮防线的严重削弱,更严重的后果则在于南宋朝堂主战派力量的失势。由于张浚的失策,主战派被排挤出中枢,秦桧等主和派逐步开始把持了朝堂大政方针。
对于岳飞而言,此次与张浚闹情绪离开军队去守孝,客观上给宋高宗赵构留下了极坏的印象。后来岳飞虽然上表认错,暂时得到了赵构的谅解,但赵构也杀机重重地对岳飞说:“卿前日奏陈轻率,朕实不怒卿,若怒卿则必有行遣。太祖所谓‘犯吾法者,惟有剑耳’”。当然,岳飞在此次事件中的做法也并不高明,与当权者搞闹情绪、撂挑子之类的举动无异于招惹更大的猜忌。总之,淮西兵变令抗金大好形势严重受挫,降金求和势力甚嚣尘上,遏制武将的论调再度成为国策,从而埋下岳飞最后惨遭毒手的种子。
3、相煎何急
淮西兵变之后,秦桧等主和派得势,张浚等主战派被排挤,张俊则完全倒向秦桧。1141年,岳飞被诬“谋反”遭下狱。张俊积极配合秦桧参与了谋害岳飞的行动。此时,宋金之间,正加紧策划第二次和议,双方都视抗战派为眼中钉,金兀术甚至凶相毕露地写信给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在内外势力夹击下,宋高宗赵构下令赐岳飞死于临安大理寺内。而张俊协助秦桧推行乞和政策,又与秦桧合谋制造岳飞谋反的冤狱,宋高宗给予他诸将都不能比的荣华富贵,最后寿终正寝。
岳飞最后之所以被害,根本原因在于他永远都没有放弃北上抗金的志向,而没有像张俊之流那样揣摩圣意、曲意逢迎。南宋统治集团从骨子里就不想抗金,他们甘心情愿地在江南的安乐窝里慢性自杀。加之赵宋王朝对武将刻骨铭心的猜忌,使得他们在杀害岳飞时毫不手软。
岳飞的被害,令南宋军人倍感心寒、胆寒。此后的南宋再也没有出现过能够力挽狂澜的武将。完颜亮南侵,是文臣虞允文拯救了大局。到南宋唯一有志于北伐的宋孝宗时,已无人可用,不得不再度启用志大才疏的张浚,终令这次北伐归于失败。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幸福书屋【xfshu.com】第一时间更新《西游记二宋寻法》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