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明县的居民中,最早来到崇明岛定居的是黄、顾、董、施、陆、宋六姓,他们都是在唐代万岁通天元年从江苏句容一带来到东、西两沙定居的。宋天圣三年,东沙东北的沙洲因姚、刘两姓前来居住,故名姚刘沙。宋建中靖国元年,句容人朱、陈、张三姓来三沙定居。北宋末年,汴京鲁惠公后裔第六十二世施天瑞任宋大夫总管,为避靖康之难,迁居崇明。其弟天寿先迁句容,后于明洪武永乐年间也迁移到崇明县。先后来崇明县定居的还有北宋末年的顾宪扈,宋朝时盐城人秦玉。南宋年间朝廷显贵相州安阳人韩侂胄和汉州绵竹人张浚在三沙设庄园,显赫一时。元至元十四年,首任崇明知州广西横州薛文虎的子女留居崇明。嗣后州同知陈起龙之子陈真孙,从盐城迁来崇明。元至元年间始,崇明因周围新涨诸沙曾先后为归属问题,与海门、通州、江阴、常熟、嘉定、宝山等地发生境域争执。各方都有上沙垦殖定居者,这些人最后随同沙洲断归而改籍,成为崇明县的居民。永乐时宋杰的祖先,是从句容迁居崇明的。因调到崇明县做官,或者因为躲避灾难而迁居崇明县的,还有明代的张浩和景泰二年武进的进士陈杰后代。
在崇明县的二十多姓居民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名望家族的后代。如徐姓的徐飞就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兄弟的后代,陆姓是三国东吴大将军陆逊的后代,施姓是北宋施天瑞兄弟的后代,顾姓是东汉末年顾奉的后代,李姓是宋末句容李垂发的后代,张姓是宋末常熟张万九、万十兄弟的后人,姚姓是宋末句容杨廷玉和杨孟春兄弟的后人。周姓是元末句容周百愚的后人,倪姓是元末倪涞、倪洽兄弟的后人。这些名门家族的后代在崇明岛得到了大发展,成为崇明县政治经济的中坚力量。目前面对倭寇的侵入,这些岛上的望族世家为了保卫家族的利益,都纷纷捐钱捐物,出人出力,投入倭寇战事。
在知县唐一岑、县臣赵廷健、望族代表人物徐飞、秀才顾国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一支拥有一千二百人的乡兵建立起来了。接着从明军中请来军官对乡兵进行军事训练,请来武术教师指导武术。同时派出数路人马购买鸟铳和刀枪剑戟,作为乡兵的武器。为了扩大自卫力量,县府还请来多名铁匠加紧打制杀猪刀。杀猪刀刀片一尺多长,刀刃和刀尖都非常锋利,带上五六尺长的木柄,叫着“杆子”,“杆子”成为一种与倭寇战斗的武器。知县唐一岑把打造的“杆子”分发给二十多姓的头人,再由头人们分发给老百姓中的身强力壮者。
在紧急备战中,唐一岑以县府名义下文,为了抵御倭寇入侵,在县府东部临海的吴家沙修筑一道堤坝。修筑堤坝,对于保护县府有重大意义,平日可以抵挡海潮侵袭,倭寇来时,可以抵挡倭寇不至于轻松侵入县府。县府还做出决定,在目前紧急备战中,禁止一切沙船运输,集中所有沙民投入修筑堤坝的工作。
崇明县广大官民在积极备战。一天,唐一岑得到报告,六艘倭寇船出现在东布洲南面江中的东沙附近,正向着三沙方向航行。唐一岑分析,倭寇的目标很可能是姚刘沙,因为姚刘沙是原州城所在地,而且在姚刘沙有著名的天赐盐场。
唐一岑的分析没有错,倭寇根据引路人严山老的介绍,崇明州上有平洋沙、三沙、东西沙、姚刘沙、三沙、马鞍沙、陈恩沙、高明沙等三十多个沙洲,州府所在地在姚刘沙,打下了州府,就可以控制整个崇明岛。而且在姚刘沙有一个很大的盐场天赐盐场,打下了姚刘沙,就可以直接将盐装上船,运往日本萨摩国。于是倭寇头领田光盛听信中国海盗严山老的意见,首先攻占姚刘沙。
但是倭寇的算盘打错了,他们哪里知道,崇明岛上已经有了一支一千多人的乡兵,正在等待着倭寇来进攻。当田光盛和严山老的船队在姚刘沙出海处的码头下面把船停下来,两百多名倭寇下船上岸,大摇大摆地向州府府城姚刘沙走来。当倭寇进入一个地段,宽大的大道上用沙子、石灰、鹅卵石混合而成的“三和石”铺成,倭寇第一次走在这样的大道上,感到非常的新鲜,唔里哇啦地嚷嚷着,雄赳赳地走着。忽然一声枪响,接着就枪声大作。倭寇们慌了,慌乱中看看地形,啊,不好!这里是一个槽形地段,大路两旁都是高出两三丈的高地,高地上是茂盛的草,轰隆隆的响声中,从高地上茂盛的草丛中射出密集的铁弹,眨眼之间,已经有数十名倭寇倒下。田光盛和严山老知道中了埋伏,心中大惊,慌乱中掉头就跑。由于乡兵刚刚建立,实战经验不足,当一百多支鸟铳将枪膛里的一发子弹射出以后,来不及继续装火药子弹,倭寇已经掉头逃跑了。而此时乡兵也没有及时追击,让残余倭寇乘船逃跑了。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幸福书屋【xfshu.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明抗倭英雄传》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