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回到金陵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将家中有关佛教相关的东西都处理掉了,即便如此,心中仍有忐忑。</p>
好家伙的,自己在荆南当了大半年的“招抚使”,金陵,不,整个南唐故地就发生了这么大的“灭佛事件”。</p>
从太子到登基称帝,李煜干的事儿,有一件算一件,越来越出格,把韩熙载的世界观击的粉碎,他一度怀疑,陛下这是吃了野驴肾了吗?这么猛。</p>
历史上,韩熙载对佛学研究很精深,据说,他投奔江南政权之初,徐知诰(李昪)并不重用他,于是在溧水附近赋闲十年,这十年当中顿悟了“无我思想”的佛学真谛,颇负盛名。</p>
如今,溧水还有一座无想山,更有一座无想寺,都与韩熙载有关。</p>
然而,但是,或许,可能——</p>
韩熙载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应该说,他是一个佛学爱好者,毕竟虔诚信仰佛教的人是不可能举办“那种派对”的(参考《韩熙载夜宴图》)。</p>
昨夜,自己的学生朱铣、好友德明禅师前来拜见,一番谈话之后,韩熙载更是心惊胆战,可同时,内心又燃起了希望。</p>
韩熙载已经58岁了,廉颇老矣,一度因为不受重用,心灰意冷,故作放浪形骸、荒唐不羁,希望“苟全性命于乱世”。</p>
可如今,他觉得内心的壮志雄心,如同添柴的灶膛,烈火熊熊。</p>
李煜敕令吏部,加封韩熙载右仆射(从二品)兼领淮南行军副都督,名誉上,给了一个太子太傅,负责教育大儿子李仲寓。</p>
可以说,这个官儿封的到头了,位极人臣,单凭韩熙载在南唐朝廷做出的贡献,是不值这些的。</p>
但是李煜知道,韩熙载这样的人,应该重用,能够让他焕发“第二春”,带来的收益是惊人的。</p>
少顷,韩熙载、林仁肇赶到,君臣四人相互见过。</p>
李煜等不及宣政殿汇报了,直接问:“荆南、武平招抚如何?”</p>
韩熙载有所准备,信心满满地说:“陛下登基、昭告天下,马楚故地一片升腾鼓舞,叛军及豪强无不臣服,大唐天威、恩泽万民,如今已经是歌舞升平的景象。”</p>
李煜好不容易忍住笑,这老小子,还真会拍马屁。</p>
“韩卿,你劳苦功高,陛下定有嘉奖。具体说说。”</p>
意思就是,别拍了,说点实在的。</p>
韩熙载也明白,不敢糊弄:“陛下,臣招抚叛军一十三股,吩咐何将军(敬洙)、王节度(崇文)遣散众人,重回农桑,可用的将领也吸收到了我大唐军队当中。”</p>
“这些人底细调查过吗?”</p>
“凡招降将领,其家人、亲属都转移到岳阳、鄂州、武昌三地。”</p>
李煜点点头,这样做很好,有了这些人质,能够很大程度上消灭叛唐的念头。</p>
话锋一转,口气转冷,李煜问道:“荆南总督统杀了多少人?”</p>
荆南总督统指得是李从镒,李煜不可能天真到认为,只要去招降,对方就一定会投降。对于顽抗到底的人,李煜的原则是除恶务尽、斩草除根!</p>
之所以强调“荆南总督统”这个名义,也是不想让韩熙载背上包袱,他前往荆南、武平的时候,自己还只是太子身份。</p>
韩熙载听出了弦外之音,心怀感激,说道:“贼匪之众,诛杀一万有余。”</p>
一万人,一县之众,就这么没了。</p>
为了预防战乱再起,看来,还要加把劲,将湖南屯田的政策深入贯彻实施,增加“编外屯田”。</p>
李煜口中的“编外屯田”,本质上就是“庄园经济”模式,许多罪大恶极的人、意图造反的人,都能吸收进来,这样有一个不言自明的好处,减少人口流动,提高地方稳定性。</p>
说的直白一点,这些人就是“农奴”,留一条命,好好干活。</p>
至于像普通老百姓一样,盖房子、娶媳妇、考科举、做生意,那就别想了,洗洗睡,梦里啥都有。</p>
“对了,韩卿,你从潭州回来,一路所见所闻,种麦的情况如何了?”</p>
韩熙载如实说道:“只见零星种植,不过,屯田的情况还好。”</p>
“哦,百姓仍然不肯种?”</p>
“陛下诏令,不收麦税,老百姓自然愿意种植,只不过,仍以水稻为先,大约是担心误了农时。”</p>
李煜想了想,的确,麦子一年一熟,生长周期太长,而南方的水稻也是一年一熟,如果推行的过于着急、统筹不当,“麦稻复种”就会演变为“以麦代稻”,老百姓自然不愿意。</p>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幸福书屋【xfshu.com】第一时间更新《南唐荣光:我李煜不止是词帝》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