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樊嘉,1958年3月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县。 “大丰\"之名,源于境内有大中、新丰两镇,各取一字而得名。 民国31年(1942),建台北县。1951年台北县改为大丰县。1996年撤销大丰县,设立县级大丰市。2015年撤销大丰市,设立盐城市大丰区。 昔日的大丰县,如今的大丰区,位于江苏省东部,盐城市东南,北与盐城市亭湖区交界,南与东台市接壤,西与兴化市毗邻,东濒黄海。 大丰区总面积3059平方千米。截止至2022年3月,大丰区常住人口6456万人。 大丰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元末明初着名的小说家、《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就是大丰人。 施耐庵(生卒约1296年-约1370年),原名施耳,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江苏兴化人,就是今天的盐城大丰白驹镇。 出生地解码 樊嘉院士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县,这个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对他的成长和后来的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大丰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为樊嘉院士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元末明初的着名小说家施耐庵,他的文学造诣和创作精神,无疑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樊嘉院士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了他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其次,大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也对樊嘉院士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位于江苏省东部的大丰,东临黄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这种自然环境的熏陶,使他在成长过程中更加关注自然、热爱生命,培养了他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 然而,尽管出生地的影响不可忽视,但个人的努力和执着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 樊嘉院士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院士求学之路 1976年,樊嘉从大丰县新丰中学毕业后,参加工作。 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樊嘉考入南通医学院(现南通大学医学院)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 1983年,樊嘉从南通医学院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8年,樊嘉从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95年,樊嘉从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樊嘉院士的求学之路,可以说是他日后成为院士的重要基石,这段经历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樊嘉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就成功考入南通医学院,这本身就需要极高的学习能力和毅力。 之后,他又相继在南京铁道医学院和上海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进一步提升了他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这种持续的学习和进取精神,为他日后在医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樊嘉院士在求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他在医学院接受了系统的医学教育,学习了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 同时,他也积极参与了各种科研活动和实践项目,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这些经历不仅提升了他的专业素养,也培养了他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樊嘉院士的求学之路,也塑造了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他在求学过程中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未知,始终保持着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这种精神追求和价值观的塑造,使他在日后的科研和临床工作中,能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樊嘉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经历不仅为他提供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也塑造了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为他日后的杰出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院士从业之路 1997年,樊嘉首批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 1999年,樊嘉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匹兹堡大学移植中心,从事肝移植及肝脏外科临床研究。 2005年,樊嘉入选“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及“上海市百名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2013年,樊嘉担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肝外科主任、复旦大学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副主任、上海市肝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 2016年,樊嘉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同年11月,樊嘉获得第九届谈家桢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奖。 2017年,樊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隶属于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2019年2月16日,樊嘉院士名医工作室,在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揭牌成立。 2023年11月,樊嘉不再兼任复旦中山厦门医院院长职务,任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名誉院长。 从业之路解码 樊嘉院士的从业之路,可以说是一条充满挑战与机遇之旅,这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樊嘉院士在从业早期就展现了卓越的学术潜力。 他首批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这标志着他在医学领域的才华得到了认可,也为他后续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樊嘉院士积极寻求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他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匹兹堡大学移植中心从事研究工作,这一经历不仅使他接触到了国际前沿的医学技术和理念,也锻炼了他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种国际化的学术背景,为他日后在医学领域的创新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樊嘉院士在担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等职务期间,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 他不仅在临床上取得了显着的成就,还致力于推动医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领导经验和管理能力,对于他后来成为院士,并承担更多的学术领导职责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樊嘉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潜力、国际视野、领导才能,共同构成了他成为院士的重要支撑。 院士科研之路 樊嘉是我国着名的肝肿瘤外科学家,主要从事肝胆肿瘤临床诊治及肝脏移植、肝癌转移复发机制及转化研究。 樊嘉院士率领的研究团队,首创了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模式综合治疗技术,使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晚期肝癌由“不可治”变为“部分可治”。 从医学专业角度看,门静脉癌栓是肝癌转移的特殊表现,其后的复发转移率几乎是100,患者平均生存期仅3-6个月。 在过去,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晚期肝癌被认为是不治之症,许多医生在手术中因门静脉癌栓发展快、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而不敢涉足。 然而,樊嘉院士率领的研究团队,针对这一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首创了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模式综合治疗技术。 这一技术结合了肝癌切除、门静脉取栓、化疗泵植入、术后门静脉肝素冲洗、持续灌注化疗以及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等多种治疗手段。 通过这一综合治疗技术,部分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晚期肝癌患者,得以从“不可治”变为“部分可治”,显着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具体来说,樊嘉院士团队在手术切除率和取栓技术上进行了创新设计,使得肝功能代偿期的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手术切除率明显增加。 同时,他们采用大样本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发现术后门静脉肝素冲洗、持续灌注化疗(pvi)+tace的辅助治疗方式效果最佳。 应用该技术治疗合并门静脉主干和\/或一级分支癌栓的晚期肝癌患者,其1、3、5年生存率达768、393、268,疗效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樊嘉院士的这一创新技术,不仅为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也为肝癌治疗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研究不仅提高了肝癌患者的生存率,也为肝癌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樊嘉院士首创的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模式综合治疗技术,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成果,使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晚期肝癌由“不可治”变为“部分可治”,为肝癌患者带来了福音。 樊嘉院士还提出肝癌肝移植“上海-复旦标准”和移植后转移复发防治综合策略,明显提高了肝癌病人移植术后生存率。 樊嘉院士带领团队,经过五年的深入研究,对251例肝癌移植病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他们比较了不同肝癌肝移植筛选标准对预后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上海-复旦标准”。 这一标准明确指出,只要单发肿瘤直径不超过9厘米,或者多发肿瘤不超过3个且每个肿瘤的最大直径不超过5厘米、全部肿瘤直径总和不超过9厘米。 同时没有大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肝外转移的情况下,患者就可以考虑进行肝移植手术。 这一标准的提出,使肝移植适应症人群扩大了约40,为许多原本被认为无法手术的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除了肝移植标准的提出,樊嘉院士还致力于肝癌移植后转移复发的防治工作。 他深知,即使成功进行了肝移植手术,术后的转移复发仍然是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 因此,他带领团队深入研究肝癌转移复发的微环境调控分子机制,以期找到防治转移复发的有效方法。 通过不懈的努力,他们成功建立了肝癌早诊及转移复发预测模型,为肝癌的早期发现和防治提供了有力工具。 在防治策略上,樊嘉院士提出了一套综合性的方案。 这包括在肝移植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确保患者符合手术标准。 在手术过程中采用精细的操作技术,减少肿瘤细胞的残留。 在术后采用有效的药物治疗和免疫调节,防止肿瘤细胞的复发和转移。 这一综合策略的应用,使得肝癌病人移植术后的生存率得到了显着提高。 樊嘉院士的这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也在国际医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上海-复旦标准”以及移植后转移复发防治综合策略,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全球肝癌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总的来说,樊嘉院士提出的肝癌肝移植“上海-复旦标准”和移植后转移复发防治综合策略,是他在肝癌治疗领域的重要贡献。 这些创新性的理念和方法,不仅提高了肝癌患者的生存率,也为全球肝癌治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樊嘉院士还系统解析了肝癌转移复发微环境调控分子机制,建立了肝癌早诊及转移复发预测模型,并实现多项临床技术转化。 樊嘉院士率领的研究团队,在肝癌微环境调控机制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揭示了肝癌微环境中免疫、炎症、间质等组分间的相互调节机制,并明确了微环境在肝癌转移复发中的关键作用。 这些研究不仅加深了对肝癌转移复发机制的理解,也为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基于这些研究,樊嘉院士团队成功建立了肝癌早诊及转移复发预测模型。 这一模型能够准确识别肝癌早期患者以及转移复发的高危人群,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同时,该模型还可以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临床技术转化方面,樊嘉院士也取得了显着的成果。 他带领团队研发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包括肝癌早期检测试剂盒、循环肿瘤细胞分选检测系统等。 这些技术和产品的成功转化,不仅提高了肝癌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生存体验和预后。 樊嘉院士的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在国际医学界引起了高度关注。 他的工作为肝癌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为全球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总的来说,樊嘉院士在肝癌微环境调控机制、肝癌早诊及转移复发预测模型建立以及临床技术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他的研究不仅推动了肝癌领域的发展,也为广大肝癌患者带来了福音。 2022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的樊嘉院士团队,又取得了一项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他们发现干扰素a(ifn-a)能够通过纠正糖代谢失衡的方式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从而激活免疫应答,克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icb)的耐药问题。 基于这一发现,他们提出了将干扰素a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使用,以治疗肝癌的新策略。 樊嘉院士团队首先在小鼠肝癌模型中验证了联合治疗的效果。 他们发现,在小鼠的自发性肝癌模型和原位移植瘤模型中,联合使用干扰素a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够显着缩小肿瘤体积,减少肺转移,并显着延长小鼠的生存期。 随后,他们利用流式质谱技术深入剖析了肿瘤微环境中不同亚群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 他们研究发现cd27+cd8+ t细胞这一具有强大免疫杀伤功能的亚群在联合治疗后明显增多。 这种亚群在响应联合治疗并产生抗肿瘤效应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外,基于公共单细胞数据集的分析也支持了这一发现,即在免疫治疗响应的患者中,cd27+cd8+ t细胞的比例确实显着升高。 樊嘉院士团队发现,肝癌细胞与浸润的cd8+ t细胞之间存在糖代谢竞争。 肝癌细胞通过竞争性消耗微环境中的葡萄糖来抑制效应t细胞的活化与杀伤作用。 而干扰素a则能够通过重塑肿瘤微环境中的葡萄糖代谢,重新编程t细胞的功能,使其恢复细胞毒性能力,并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效果。 樊嘉院士团队的这项研究的成果,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耐药问题,并为肝癌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它不仅为肝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也为其他类型的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樊嘉院士团队的这一创新成果,无疑将在未来的肿瘤免疫治疗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樊嘉院士团队,在肝癌研究领域一直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 他们不仅在肝癌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治疗策略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还积极推动肝癌治疗的临床转化应用,为肝癌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音。 未来,樊嘉院士团队将继续在肝癌研究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的成果,为全球的肝癌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和生存希望。 院士科研之路解码 樊嘉院士的科研之路,可谓是一部肝癌研究领域的传奇。 他不仅在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还通过深入研究肝癌转移复发的微环境调控机制,为肝癌的早期诊断和预测提供了理论支撑。 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科研洞察力,也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樊嘉院士在肝癌领域的卓越贡献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肝癌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音。 这种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崇高的医德品质,使他在同行中脱颖而出,成为肝癌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其次,樊嘉院士的科研之路展现了他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勇于创新的品质。 他始终关注肝癌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策略。 这种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是成为一名优秀院士的重要品质。 他的这种精神也激励着他的团队成员和后来的研究者们,不断追求卓越,为肝癌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樊嘉院士的临床技术转化能力也是他成为院士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不仅能够深入研究肝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还能够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这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是院士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综上所述,樊嘉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卓越贡献、不懈的探索精神、勇于创新的品质以及临床技术转化能力,都为他赢得了院士这一殊荣,也为他在肝癌研究领域继续发挥领军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记 樊嘉院士的出生地江苏大丰县,作为他的故乡,为他提供了最初的成长环境和文化熏陶,为他日后坚韧不拔的性格奠定了基础。 他的求学之路则展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从本科到博士,他不断深造,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研究经验。 从业之路中,樊嘉院士在临床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的医术,同时也在科研中不断探索,这种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经历,使他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疾病的本质,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支撑。 科研之路上,樊嘉院士在肝癌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卓越成就。 他深入探索肝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不仅为肝癌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方案,也为整个医学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勇于突破传统,这种精神也体现在他的每一项研究中。 总的来说,樊嘉院士的出生地、求学之路、从业之路和科研之路,共同塑造了他成为一名杰出的院士。 他的坚韧性格、对知识的渴望、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经验以及创新驱动的精神,都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幸福书屋【xfshu.com】第一时间更新《院士之路》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